追逐最后的游牧民族去转场 一直在路上的哈萨克人
哈萨克族,属突厥语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中国、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1660万左右。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部分欧罗巴人种的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过渡类型,是混血民族,也就是图兰人种。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人口165万,使用哈萨克语,文字有三种,分别为哈萨克官方使用的西里尔文、阿拉伯文和拉丁文。哈萨克是伟大的民族,在二战等重大历史中为人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山区牧民每次转场路程不超过50公里;半牧半农的牧民转场路程更短,一般在30公里的范围内;比较起来,平原地区的牧民转场路程最远——短则几十公里,长则几百公里。
而那些侥幸没死的羊也好不到哪里去,饿疯了的羊群,不是啃主人晾在外面的衣服,就是啃毡房、啃塑料,最后甚至“啃无可啃”而终于啃起了自己身上的羊毛……
五彩的秋天
在我国的天山山脉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随身携带着全副家当,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行走;他们风雨无阻,逐水草而居,被称为全世界“走路最多”、“搬家最勤”的人——这就是新疆哈萨克族“转场”人。
“转场”是一种随着季节变化,不断将牲畜赶往草料丰富地区的循环轮牧方式。一般说来,转场分别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进行;但在某些气候和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也有每年进行4次转场的情况……
转场规律
从高处往低处走
虽然在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哈萨克人的“转场”习俗,但真正深入拍摄他们的转场过程,还是从2009年秋季开始的。当时,我和朋友一行人从深圳来到新疆,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跑遍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以及阿勒泰、博尔塔拉、昌吉、乌鲁木齐等地,追寻这个游牧民族的来影和去踪。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种正在逐渐走向消亡的古老的生存方式。
美丽的秋天
9月的新疆,总是格外恢弘壮丽,透过车窗望出去,满眼都是金色的桦树林、河流和草原。我们正好赶上牧民们从夏季牧场转向秋季牧场的时节,所以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好几批风尘仆仆、成群结队的转场队伍。
这些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大多是骑着骏马负责领路的哈萨克主妇;然后是负责“运输”被褥、日用品、食物和毡房的骆驼队;最后才是被男人们驱赶着缓缓向前移动的牛群、羊群。在一声又一声驼铃和吆喝声中,转场队伍扬起漫天尘沙,阳光下,仿佛是一幅幅重彩的油画,显得又悲壮又美好。
勤劳的哈萨克人
同行的向导告诉我们,由于海拔高度不同,在山地不同部位往往形成了许多垂直分布的各季牧场。因此“逐水草而居”的转场规律,一般是“从高处往低处走”。也就是说,每年的3~4月牧民们便将牛群、羊群赶到位于山顶上的夏季牧场;而到了6~7月则将牲畜转到位于山腰的秋季牧场;从9月开始到寒冬大雪到来之前,牧民们又将牲畜迁到位于山坡或山下的冬季牧场,并在这里度过整个冬天……如此循环,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