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古韵探秘彭州花园沟光化寺遗址之旅
在彭州的花园沟中,隐藏着一处名为光化寺的历史遗迹。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名字可能并不熟悉,但对那些对佛教有深入了解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地方。这片土地上曾经栖息着唐代著名高僧道因法师,他与玄奘法师共同翻译了大量佛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道因法师选择将自己的灵魂埋骨于四川彭门光化寺北岩。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所书写、李俨撰文的千古名碑《道因法师碑》则是对他的生平和事业的一次回顾。据说,在戊戌年二月二十五日,一群好友前往彭县花园沟寻找或然存在于此地的光化寺遗址。当他们抵达目的地时,他们遇见了一位女士,她模样酷似某位熟人,这让他们不禁思考起《赛斯书》中的“或然的自己”这一神秘概念。
我们常常认为“我”与“非我”之间存在差异,而这个世界似乎只允许我们在特定的密度中理解这两个概念。但当我们进入第四密度,那么是否会发现“我”与“非我”的区别只是一个程度上的不同,而某些事物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这种思维实在令人惊叹。
根据龙显昭所著《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唐代道因法师刻经之光化寺遗址位于今彭县葛仙山花园沟中的中正庵。然而,当我们按图索骥找到这个地方时,我们发现它已经变成了新的葛仙观,而过去那座中正庵在80年代由于两兄弟间的冲突而被毁坏了。
当我们向这里住持请示关于光化寺的问题时,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攘夺庙产。而这些现代电脑字体装饰给人的感觉就像斯宾格勒提到的“假膺体”,即矿石内核已经失去文化内容,只剩下外壳。
如果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中华文化深层认同的话,那么“中国”的概念也许就不存在了。就如同日本侵略者视自己为侵略的是华夏族裔而非汉族一样,我们今天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人们,如果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系到中华文化,也许只能成为一种符号,没有任何意义。
之后,我们去了附近的一个农家乐吃午饭,然后来到了山后的一处景点——冰川漂石遗迹景区。此地原本是一条山沟,现在被开发成了一个收费门票的地方。在这里除了两块晚清题刻之外,其余所有文字都是用电脑字体打印出来,这让我感到十分愤懑。我看待周围的事物,都只觉得它们象征性地存在。
如果我们的社会里,所有题刻都使用电脑字体,不带任何文化含义,而人们却全然不知何为不妥,那这意味着什么呢?作为人类,我们通过制造符号和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心灵活力。如果我们的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投射出的符号和形象都是无生命力的工业复制品,那么这些人精神世界里的“性质”是什么?
这些电脑字体的滥用,是我们的时代普遍人格反映也是如此。而有人说他梦见过僵尸,这或许就是我们时代的心灵状况最好的写照吧?
最后,我扶起了一棵千年古树默祷,然后离开了那里。出谷后,我们前往附近的一个宋代古塔——云居院宋塔。一路上,有朋友讨论修宪议案。他指出前清戊戌年的事件至今已逾百年,其中每一次戊戌年的转折点似乎预示着历史节律。我留下我的足迹和数字于石阶上,以此纪念历史节律,并留作未来者的思考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