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旅游景点介绍 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崇林世居,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是叶氏三世祖叶文昭所建,是粤东地区现存最大的一座围屋。 崇林世居,是典型的客家方形围屋, 坐西南朝东北,平面呈回字形布局,总面阔128米,总进深约130米,占地面积约16640平方米,从外至内共由池塘、禾场、首围、祠堂、望楼五部分组成。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九厅十八井。首围、祠堂、崇林楼(望楼)是围屋的主体建筑。崇林世居,号称“广东第二大屋”“惠州第一大屋”,建筑群犹如西方的古罗马城堡,是客家人生活和智慧的结晶。 2004年,崇林世居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崇林世居历史沿革 根据《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崇林世居的主人叶氏家族自梅州迁徙至惠阳,与梅州出了开国元帅叶剑英的叶家亦同祖宗。大光叶氏家族,迁徙至惠阳镇隆200余年间,已在此繁衍了十三代人,其中前十代都是居住在崇林世居这幢巨大的客家围屋内。 《南阳叶氏大成宗谱》记载,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时年33岁的叶文昭的祖父叶奇发和妻子温氏从紫金出发,越过崇山峻岭,到镇隆老板坑栖身。叶奇发在镇隆老板坑扎根后,利用所学地理风水知识,算中对面山坡是块风水宝地。不久,他便带领儿辈在对面山坡建造祠宇、居宅,命名为“新板坑”。 叶氏在镇隆扎根后,开始繁衍生息。叶奇发的孙子叶文昭,就是崇林世居的开山之祖。清嘉庆三年(1798年),叶氏三世祖叶文昭始建崇林世居。 2021年,崇林世居基本无人居住,200余间住房坍塌破败严重,仅有宗祠与望楼维护较好,有的屋内荒草丛生,有的成了菜地。 崇林世居历史文化 崇林世居相关人物 崇林世居建成后,叶氏家族乐居其中,兴教化,重德行,耕读传家,人才辈出。200多年来,叶氏曾出有举人、秀才九人。新中国成立初期,镇隆镇学校三分之二的老师出自崇林世居,也有很多叶氏后裔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教育工作。镇隆当地人则更习惯用这样一句话语来描述大光叶氏:先生多过金瓮,秀才多过棺材。 叶蓉煌。叶家第六代子孙,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举,当时乡试排名第11名,是大光村第二个举人,曾设立崇林世居十则规条:“敦孝悌,睦宗族,务正业,重国课,守国法,戒非为,崇节俭,端风俗,敬师长,和乡邻”。 崇林世居名称由来 因叶氏三世祖叶文昭号崇林,故围屋取名为“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活动建设 2014年6月23日,为期20天的第五届镇隆崇林世居荔枝旅游文化节在该区镇隆镇荔枝市场正式拉开帷幕。 崇林世居其他介绍 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光山下,于清朝嘉庆三年(1798年)创建,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总面积1.4万平方米。围屋宽128米、长108米,四周围墙高9米,内有住房262间,9厅18井。围屋建筑采用了大量的传统技艺,使用了大量的工艺品,使围屋显得古朴、典雅。传统技艺有石刻、石雕、木刻、木雕、灰塑、瓷嵌、砖雕、壁画等,它的瓷嵌技艺,在惠州建筑史上首开先河。 崇林世居,创建者为叶文昭,号崇林,本是一个普通农夫,农闲时卖盐,开始时走村串户,后来就走南闯北,盐业生意越做越大,遂成当地巨富。发达时的叶文昭已近晚年,抱着一个朴素的念头,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产业,以振家声,于是建了这座巨大的围屋。围屋建成后4年,文昭公溘然长逝。其后两百年的风雨中,这座巨宅所获得的声望,倒远远超过了当年的盐商叶文昭。 围屋远看像一座城堡,实际上更像一座城池,墙高9米,厚近1米,长宽均超过百米,墙上本来没有窗户,而是散布着数百个枪眼,围墙上设有“走马道”,宽可驰马,其防御功能不言自明。 围屋的墙壁上忠实地记录着历史,“”时的标语仍然墨迹斑驳。但檐角蔓生的荒草,告诉世人这里实已久疏人烟。 如今的叶氏后人已不愿再住老屋,纷纷在外面建了楼房,过上了现代生活。围屋已如同空城,只有两位老阿婆留恋着旧居,希望终老于此。其中一位姓唐的阿婆已年近九旬,她14岁嫁入叶家,26岁便开始守寡。她最喜欢讲的故事,就是指着北面青山上的天空,告诉听者,当年日本人的飞机是如何低飞至此,在围屋的后围投下一颗颗炸弹,其中一颗要了她丈夫的命。 有些主人将房屋租给了外来的打工者,月租三四十元。热闹时候还是有的,每逢中秋或春节,叶氏后人都要回来,在老旧的围屋门上贴对联,放鞭炮,在围屋中的祠堂拜祭先人,这座祖宅是他们心里的家族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