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之冠雪山下的马尔康静谧如诗的旅游奇迹
在甘南秘境的线路上,从色达出发去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很快就跨境抵达川藏交汇处的坝上。沿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荡,雪山高高湖水蓝,青青的牧场,遍地的牛羊,甜蜜的歌儿幸福悠扬”......这首传颂于当地的《我的故乡马尔康》,一路陪伴旅人身临其境,陶醉、惊叹于它的雪山、峡谷、寺庙、藏寨神奇景致,让心能静下来,与自然去交流,去感受、去聆听……
一座雪山,一条盘山路蜿蜒曲折。一条梭磨河奔腾流淌于群山之中。沿河两岸全是大自然馈赠森林,一夏后冰消融化后的森林满山遍野红叶耀眼愈显生机勃勃。阳光毫无吝啬泼洒河面波光粼粼泛银光空野寂寥草地牦牛悠闲啃草。这,是勤劳善良智慧嘉绒藏族儿女世代繁衍生息的一片神奇之境。
出了阿坝罕见熙熙攘攘马尔康县城,不远处就是与著名查各贡巴大寺相毗邻的雪马山。远望去雪马满身披覆原始森林宽敞高山草甸,有一股苍茫浓郁香格里拉风情——神秘寥廓巍峨雄伟。森林和草甸中分布清秀端庄高峰湖泊,下则是蓝青色的砾石世界。
传说有一匹神奇雪马从天穹跳跃入这片蓝青色疆域里。那是一匹银白巨马昂首扬尾侧身伫立在大山胸膛上。四肢躯干头尾线条流畅体态丰满,与大 山底色形成强烈反差勾勒鲜明立体视觉效果。此等形体变化与气候对应关系,如肚瘪雨少肚臌雨多四肢壮实风调雨顺四肢干瘦灾害频繁。
据说每逢春节当地老百姓都要前来祭祀供奉尤其要近看看看形变变化。此外还将昭示上天神谕。如果头硕且向上昂首周围村寨发达收缩萎靡不振则有灾难降临。如果尾丰满预示生活幸福安康尾瘦恰恰相反。
旁边有一个汪湖泊像是孔雀羽毛上的“蓝眼睛”镶嵌森林裙边岸畔千万块奇形怪状石头踩肩踏胸重叠围出尼玛石塔群有的十余层有的七八层还有仅二三层颜色也不尽一致深黄赭红黛青美不胜收。
此乃阿旺扎巴大师所修建108座寺庙留给世人的最后一个寺庙至今有950多年历史。大藏被尊称为“札仓第二”,位居宗喀巴派祖庭甘丹寺之后。在自弘法后期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格律派在川北总坛(于宗喀巴传记及明清史料中常提及)成为西北佛法权威和中枢。大藏至今仍保存乾隆皇帝象牙印章、一批织棉布料以及五佛冠历代圣旨诏书及明代将军铜锣等宝物历史记载一般僧众五百但留文献数以500罗汉计取自佛教史五百罗汉意。
穿越梭磨河鸟道绝寒空下临绝壑水汹涌后即可看到大藏寺。大藏偎依青 山怀抱如同来自天竺巨象形如一头由阿旺扎巴修建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排列登中央远眺东南西北方各竖立一座峰恰似坛城四方呈现十三尊金刚坛城排列。大殿楼顶鎏金铜瓦乃汉皇帝所赐封闭关院供住锡之处每间楼俱整套经书弥勒殿供未来佛圣像几十米高壁画年代久绘记载着佛陀历代祖师生平史传。大殿楼顶鎏金铜瓦乃汉皇帝所赐封闭关院供住锡之处每间楼俱整套经书弥勒殿供未来佛圣像几十米高壁画年代久绘记载着佛陀历代祖师生平史传.
古时曾有一位名叫阿旺札巴的大师,他是在十四世纪初期嘉绒地区长大的聪敏才华横溢少年,并因其才学年少时就相当出名。他最终皈依了格律派初祖宗喀巴学法并受僧戒,然后学习因明般若俱舍、中观律学等各种佛法,又获得显密成就得宗喀巴授予堪钦号,即“大方丈”。
作为宗喀巴的大弟子之一,在十五世纪初他对于建立格律派教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被誉为是格律派教义发展中的重要人物。在1409年一次闭关期间,他梦到了一双白螺,这个梦兆告诉他将会前往东方进行弘法工作。而这个梦兆也预示了他的事业将会广泛而成功。在离开恩师宗喀aba之后,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开始了他的宏伟计划,即修建108座寺院,以报答恩师.
随后的岁月里,他陆续建立了一百零八座寺庙,每一步都充满了对真理探索的心力和对人类解脱苦海的心愿。他在不同的地方建设这些精神栋梁,为那些渴求知识的人提供了解脱困惑的一扇窗户,无论是在遥远偏远的地方还是城市中心,都能够找到他的足迹和遗产.
关于阿旺扎芭的事迹,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感悟。但无论如何看待,只要我们能够用心感受这份超越时代与空间界限的情感,那么我们便已经站在了通往心灵深处的小径上了,而那小径正是由这样一些杰出的人物铺设开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