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历史的殿堂文化的园丁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内,有一处被称为三希堂的地方,它曾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书房,也是他留下的最显著标志。这里不仅保留着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还有两侧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其中“豪素”指的是书法艺术。
从乾隆朝开始,直到清末,这里始终保持原貌,是一个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三希”这个名字有双重含义。一方面代表士人追求贤、贤追求圣、圣追求天之境界,鼓励人们不断自勉,不懈地追求卓越。另一方面,“三希”也可以理解为珍惜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都是存在的。
此处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并特意存放在此地。他还敕命官员将内府所藏名贴选出300余件,由宋璋等人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以至于后来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回故宫,但遗憾的是,“二希”的流落让这两件珍贵文物无法与其他两个一起返回。此外,《快雪时晴帖》的去向更是不幸,一度流失至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在那里有其复制品。
尽管空间狭小,只有八平方米,但陈设却极具雅致与精致感。楠木雕花隔扇将室内分为南北两间小室,其中一间利用窗台摆放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而窗台下设有一铺可坐可卧高低炕,即是乾隆御座所在地。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以及旁边展示着楠木中的《三希堂法帖》木匣,再加上墙上的金廷标绘作及董邦达山水画,更增添了一份文化韵味,让每一步都仿佛踏入了历史长河之中。
除了这些文物外,还能见到许多当时制作精美工艺品和文房器具,使得这个空间散发出浓厚书卷气,无论是欣赏还是赞叹,都难以忘怀。这就是位于北京东城区故宫内的小巧景点——三希堂,它不仅是一座保存传统文化瑰宝的地方,也是一种精神世界探索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