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活跨越大洋的差异与共鸣
留学生活:跨越大洋的差异与共鸣
在我父亲的一席话中,他坚决地反复强调:“别去纽约以外的地方。”所以,2008年,当北京举办奥运会,我第一次亲眼见证梅西的魅力,从那时起,一代人间的巨变发生了。北京的地铁在奥运前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空气质量也随之改善;大学新建的大楼闪耀着崭新的光芒,iPhone刚刚问世,Thinkpad不再是IBM的标志;而大学宿舍里,还未普及空调。
踏入北美魔都,这一刻我深受震撼。以下,我将近十年的经历来回应提问者:
基础设施:
我们所处城市竟然能如此完备,就像模拟游戏中的景象。
城市规划竟然是80年代之前就定下来的!
学校宿舍每月租金高达1200美元,只有窗户有空调!
建筑物是70年代前就建造的,每次下楼直接出门,可以看到仅几百米外便有餐馆和酒吧。
人文环境:
你听说过make sense吗?一切都是真的。
人们洗碗使用洗碗机,不晾衣服,而是用烘干机或干洗服务。
垃圾分类已普及数十年,有人进大楼开门?
冬季路上半数的人穿戴Moncler等奢侈品品牌。
安全问题:
北美魔都是个多元化融合体,对安全议题各执一词。
个人经验尚无问题,但听闻有人遭遇室内盗窃或途中抢劫事件。
尚未听到国内某些地区摩托车抢劫的情况,也没有听到洽谈案例。
挑战与价值: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性但又富有价值的体验。我可以以身作则成为美国院士或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这份经历非常宝贵。
综上所述,无论好坏、生活水平高低,最终还是仁者见仁。这对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取舍和挑战——如何尊敬父母,让家人幸福,是最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