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为何乡村旅游越来越热
为何乡村旅游越来越热?
近年来,城里人对乡村风光的向往与日俱增,“农家乐”话题备受关注,绿色的田野、新鲜的农家菜、老旧的农具重新唤起了人们对于乡土风俗的某种眷恋。
“‘上山如猛虎,过河水上漂’,这说的是独轮车;‘木龙,木龙,越摇越红,供吃供穿,确保平安。’这指的是纺线车。”陕西西安临潼区72岁的李树森,一边把玩着自己做的木质农具模型,一边念出了父辈教给他的儿歌。
2010年开始,干了一辈子木匠的李树森和老伴王月琴凭借农村生活经验,开始把老农具用桃木做成“微缩版”,这些工艺品不仅按照比例复制,板车的轮子、风箱的把手都能够移动、伸缩。“做农具太费工夫,不赚钱,但我就是想给后人们留下点东西,让他们知道祖祖辈辈在农村的生活是啥样子的。”王月琴说。
如今李树森的这门手艺已经被命名为“栎阳木刻”,入选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家里的一间屋子摆满了各色农具模型。老两口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年轻人了解传统的农耕文化。
有这样梦想的人不只李树森。住在临潼区行者街道的70岁退休医生唐迁,称自己是“农具收藏家”。他的藏品,都是一件件落满灰尘、沾满泥土的旧农具。
他家有一处院落,专门用来存放从陕西各地收集来的“宝贝”。“这是平原犁、这是山地犁”,老唐仅从微妙的弯曲就能分辨出农具的不同之处。小到麻袋、大到要用马拉的硬轱辘大车,以及对方在院子的各种磨盘、碾子,这些被不少农村人随意丢弃的老物件,都是手搬、车拉一件件运回院子的。
“以前用镰刀一个人一天也就收几亩麦子,现在联合收割机过去几十亩麦子一扫而光。现在的工具确实先进,但人们以后要回想起以前的农村生活,没有我收集的东西靠什么回忆?”唐迁说,退休后的他完成了骑行新疆和的愿望,而打造起陕西农耕文化博物馆,则是他如今的又一个梦想。
“越是成天走在水泥路上,我就越想念以前每天上学时踩过的山间土路甚至泥路。”59岁的白向吉是西安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从农村里走出的他,对于乡间的气息有着特别的情愫。“只要去爬山时看到农具、水井、老黄牛,我都会回忆起以前单纯的满足与幸福。乡村游流行是好事,对年轻人来说,是感受祖辈、父辈们的生活。”
“城市病催生了乡土游的红火,也是人们越来越向往乡村的原因。”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凌云教授说,城市的噪音、大气污染,这在农村中还是很难见到的,而农村的设施、环境,以及吃到的菜肴,让不少人产生新鲜感。
民俗文化展示、农耕文化互动体验、特色民间美食品尝,是乡村旅游受到青睐、吸引游人的独特之处。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乡土情。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三四十年前我国农村使用的不少工具废弃了,如耕地的犁、量米的斗,以及独轮车、纺线车等,就连农村的孩子对这些物件儿也感到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