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必去景点推荐三希堂别名文化长廊如同一幅古今交融的画卷让人在其中穿梭时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
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悬挂在墙上,是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按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鼓励自己不懈追求,不断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珍惜世间稀有的宝物。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长书法曾多次寻求历代大家名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所珍爱特意存放。
乾隆十二年至十五年,将内府所藏书法作品择精要由宋璋等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末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作品。再次从宫中藏品挑选出五卷历代名人的法书摹刻上石。这就是清代末年的传始广,其原刻石嵌于北海公园阅古楼墙间。
1951年离宫之后四易其主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送还故宫,但命运多舛的《快雪时晴帖》流落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北京,有复制品展现给游客参观。此地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不足:狭长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南北两间小室。一间利用窗台摆设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可坐可卧炕,即御座设在高炕坐东面西位置上。
低炕壁上的瓷壁瓶及壁瓶下木匣展示着楠木里的金字题跋:“怀抱观古今,对联张贴左右。”玻璃镜前,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还陈列了御笔记忆中的文字以及山水画等,使得这个狭小空间散发出浓浓の書卷气吸引着每一个来访者,让他们无法割舍离开。不论是欣赏赞叹还是流连忘返,都让人们对于这段历史充满了无尽的情感与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