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的节庆风俗大汇集
各民族的祭月习俗中,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举行“拜月”活动,他们相信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成的。傣族传说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敌人,最终不幸死后,被封为月亮,在黑暗中给傢族带来光明。他们会在清晨上山打火雀、野鸡,并抓鱼做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和制作大小不同的食物,每桌角放一个糯米圆饼,上面插一炷冷香。当月亮升起时,全家点燃冷香,“拜月”,并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
鄂伦春人在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摆上清水和祭品,然后跪下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倒影投入其中,然后人们用小石子不断敲击盆中的倒影,即“打 月”。广西西部壮族则有“祭 月请神”活动,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些村庄会在中秋夜,在村头设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还有一棵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或梯子,让神灵下凡与上天交往。
蒙古族则有“追 月”的游戏。在银白色皎洁的夜空下,他们骑马奔驰,从东方到西方追逐升起落下的明净如洗的地球另一半——那片遥远而又熟悉的地方。藏族同胞则有寻找河塘中的倒映图案,把周围河塘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装饰得像大自然最美丽的一幕,而这只是为了回家团聚吃那些烤制得恰到好处的小饼干。
赫哲族每逢佳节采葡萄、祭日,也纪念聪明勤劳的一个赫哲媳妇,她因为婆婆不好相处逃向江边求救于太阳。她终于达到了最高点,那里她听到了一种声音,那声音来自她的心,它告诉她,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因为爱就是力量。而德昂青年男女,则通过葫芦笙表达衷肠,用这种方式送出宾榔、茶叶订婚,这是他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阿细人的传统习俗是跳舞。在开阔的地上,一群披着纱巾姑娘跳起了舞,一群肩负大三弦的小伙子也跟上了步伐。但最让人动情的是当两位年轻人彼此唱歌表白的情景,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听见了他们的心声,而这个过程似乎连那轮悬挂在星空上的巨大的卫星也能感受到它温暖而真挚的情感交流。
苗族的人们则喜欢吹奏芦笙,大声歌唱,同时进行一种叫做"闹Moon" 的庆祝活动。这是一个寻找伴侣和表达爱意的时候,是一次共享纯洁与明亮的心灵互动。而高山地区居民,则喜欢穿戴民族服饰,在一起饮酒作乐,共同欣赏那份宁静与美好的夜晚,为自己编织了一段温馨而永恒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