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古县在哪里古县在哪个省
古县在哪里?古县属于哪个省哪个市?古县在哪个省?
古县旅游,古县在哪里,怎么走?
古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东北部,太岳山南麓,汾河、涧河中上游,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古县全县辖4镇3乡,6个社区73个行政村,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古县介绍
古县位于山西南部,临汾东北。东与安泽接壤,西和洪洞相邻,北接沁源、霍州,南临浮山、临汾。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辖 4镇 6乡。人口 7.92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古县即古之岳阳。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设安泽。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后移西赤壁。
古县是蔺相如的故里,有三合牡丹景区等著名景点和热留关帝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县县城获评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2019年5月,山西省批准古县退出贫困县。2020年11月,古县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设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隋大业二年改称岳阳县,以霍岳山之南而得名;三年改名安泽,县城仍设在古县旧城(今岳阳镇城关村);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现今的古县。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繁衍;上古时期曾是大禹治水之地;战国名相蔺相如就出生在这里;在战争年代,这里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党政军机关驻扎地,朱德、、、薄一波、陈赓等老一辈家都曾在这里开展活动,红色文化代代相传;这里是著名艺术家赵子岳的故里。
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旱。春温高于秋温,秋雨多于春雨,降雨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雨量558.5毫米,冬、春季多西北风,夏、秋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1.8度。
交通便捷,路网密集。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035.015公里,长临高速公路境内长24.272公里,黎霍高速公路境内长22.3公里。按技术等级划分:一级公路15.864公里,二级公路109.965公里,公路124.552公里,四级公路760.362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境内长121.582公里,县道73.268公里,乡道282.402公里,村道557.763公里,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率100%。公路密度达到85.82公里/百平方千米。铁路36公里(中南铁路)。
古县建置沿革
北魏孝庄帝建义元年(528年),境内建县,取安吉、泽泉两村名之首字,命名为安泽县,县治置于安吉之南、泽泉之北的古岳村(今古县古阳镇古阳村),属义宁郡管辖。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安泽县划归沁州。
隋大业二年(606年),改名为岳阳县,隶属临汾郡,县治移往西赤壁(今古县旧县镇旧县村)。
唐武德二年(619年)移治东池堡(今古县南垣乡东池村),贞观六年(632年),移治岳阳城(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归晋州。
五代时期,岳阳县改属临汾郡。
宋,属晋州。
元至正二年(1342年),并冀氏、和川入岳阳,三县合并为岳阳县。至正四年,改名为冀氏县,移治今安泽县冀氏。至正十三年,仍复名岳阳,移治岳阳城,隶属平阳府。
1914年,岳阳县又改名为安泽县,仍治岳阳,属河东道。抗日战争时期(1938—1941年),曾分设安泽、岳阳、冀氏三县。1938年,移县城于和川。1940年,于辛佛村设岳阳县。1942年4月,并三县为安泽县,治义井村,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区。
1949年,治和川,归晋南地区。
1951年5月,移治府城,归临汾地区。
1971年,分置,县城建于老城关镇以南的湾里、张家沟村之间。
1971年8月,从安泽县划出七乡、浮山县划出三乡,并为古县,属临汾地区行政公署,建治于岳阳(今古县岳阳镇城关村)。
1973年,在岳阳镇张家沟、湾里两村之间建成新县城。
古县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古县辖4个镇(北平镇、古阳镇、岳阳镇、旧县镇)和3个乡(石壁乡、永乐乡、南垣乡),共有111个行政村,1011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岳阳镇。
2021年5月6日,撤销石壁乡、永乐乡,设立三合镇。
古县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县地理位置为东经111°47′45″~112°11′10″,北纬36°2′30″~36°35′35″,境域南北长56.85千米,东西宽20.05千米。东与安泽毗邻,西与洪洞接壤,南与尧都、浮山相参,北与霍州、沁源交界。县城距临汾市所在地60千米,距省会太原290千米,距首都北京860千米。总面积1206平方千米。
地质
古县地质由太古界霍县群,中元古界长城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构成。
地貌
古县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水盆地边缘,太岳山隆起的东南部,属太岳山经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境内山脉连绵,沟壑纵横,地形复杂,属太岳山系。由灵空山入境向南延伸为太岳山,向东南延伸为乌岭山,“V”字形环抱全县,呈“宝葫芦”状。境内岭梁峁沟谷河溪连绵重叠,地形复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346.8米,位于西北部霍山主峰老爷顶,最低海拔590米,位于西南部涧河滩。
气候
古县属暖温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快,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
古县旅游景点
名镇古岳阳
隋开皇二年建城于此,唐贞观六年由东池堡移治,名岳阳县,属晋州(临汾金殿),宋金时属平阳府。元至正四年(1344年)移冀氏,十三年(1353年)寻复,属河东道。一九三八年七月一日移治和川。一九七一年古县建治此城。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古县移治新城。
三合牡丹景区
古县三合牡丹景区开发主要源于三合村一株1300多年的野生白牡丹。这株白牡丹为中国现存最大的野生单株白牡丹。其枝干已木质化,株高2.3米,花冠直径5.6米,冠幅超过33平方米,丛围16米,一般在每年“五一”前后开花,被中国牡丹协会鉴定为“天下第一牡丹”。截至2007年,古县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牡丹花会。
热留关帝庙
据碑文记载,热留关帝庙创建于宋,后世屡有修葺。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廊房,占地约1220平方米。正殿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七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柱头斗栱六铺作。屋顶琉璃剪边,菱形方心,殿内采用减柱造,六椽栿直通前后檐外,元代手法显著。热留关帝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阳凌云洞
位于县北30千米的古阳镇凌云村附近,为天然石灰岩洞。高可容人,宽达三尺,又称神仙洞。相传洞有一牛,闻外牛至,即出与斗。外牛不能敌。往往颠仆牧人,遂之则返入洞中。以故,牧牛者不敢至其处。有一新牧童误至,洞牛出。群牛中有红牛,力与抵触。牛返走,红牛逐之。牧童恐牛失,挚尾相丛,人牛俱入洞中。村人侦知操兵燃炬以迹之入洞,约行二三里,闻水声汹涌,以炬照之,则大水南流。上有横木板,宽仅尺许,朽腐已久。板端童履牛踪尚存。以足踏板,颤颤若悬空之绳,无敢登者,遂返,以石垒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