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邻里间的旅游奇迹
在北京东城区,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内有一处名为三希堂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书房,也是他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标志之一。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三希"这个名字含有深远的意义,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珍惜世间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
除了这些珍贵墨宝外,还敕命吏部尚书梁诗正等人,将内府所藏书法作品择其精要镌刻成《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简称《三希堂法帖》)。该法帖共分32册刻石500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末共135位书法家的300余件作品。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中秋帖》和《伯远帖》被国家收购后送还故宫,但遗憾的是其他两幅作品流落到了千里之外,其中一幅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尽管面积仅八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不足:狭长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小室立显豁然开朗。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的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等,更为这里增添了无限韵致。
总而言之,三希堂不仅以储存名墨著称,同时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极为精致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空间,使得观者在欣赏赞叹之余无不流连忘返。这座位于北京东城区故宫内的小巧景点,是每位喜爱文化艺术的人必游之地,它蕴含着厚重历史气息和浓郁文化底蕴,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