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游记作文400字探秘彭州花园沟光化寺遗址
夏日探秘:彭州花园沟光化寺遗址深度游记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踏上了前往彭州花园沟光化寺遗址的旅程。这个地方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不太为人所知,但对那些对佛教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它是一个值得一探究竟的地方。随着历史的脚步,光化寺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痕迹。
道因法师,是唐代著名高僧之一,与玄奘法师一起翻译了大量佛经,他圆寂于长安慧日寺,而他的墓葬则位于四川彭门光化寺北岩。这块土地曾见证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宗教工作者的一生和事业,其中最著名的是由欧阳询之子欧阳通书写、李俨撰文的千古名碑《道因法师碑》。这块碑石不仅记录了道因法师的一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我和同行十几位朋友,在戊戌年二月二十五日来到这里,气候宜人的天气让我们的心情也格外愉悦。在参观之前,我们首先从地铁站出发,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人,她酷似某个熟悉的人物,这让我联想到《赛斯书》中的“或然的自己”这一概念。我开始思考,当我们的世界转换到第四密度时,有没有可能“我”与“非我”不过是同一个“我”的不同形式,而某些事物可以同时存在于不同的地点?
据龙显昭《巴蜀佛教碑文集成》的记载,唐代道因法师刻经之处,即今彭县葛仙山花园沟中正庵。但当我们按图索骥寻找时,却发现该庙已经变成了新建的大型道观——“葛仙观”,而过去中正庵则在80年代因为两兄弟之间冲突被焚毁。
我拿出了关于《道因法師碑》的拓片向附近的道士咨询,他们对所谓的光化寺毫无了解,这让我们感到一些困惑。而当我们问及相关信息时,那里的庙宇管理人员却表现出极高警惕,因为他们误以为我们持有此碑拓片是为了攘夺庙产。
在参观过程中,我注意到大多数匾额都是用电脑字体制作,不仅缺乏文化内涵,而且给人一种俗不可耐感,这让我想起斯宾格勒提出的“假膺体”概念,即矿壳化之动植物遗存借以比喻已无文化内核之古代遗存民族。如果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已经完全失去了深度中华文化认同,那么所谓的“中国”实质上就不存在了。
午餐后,我们继续前往山后的景区,那里开发成为了一处收费门票的小景点。不过除了两处晚清题刻,其余所有刻字都采用电脑字体,让人感到十分愤懑。这些符号和形象代表着什么?它们是否能真正表达人类心灵活性?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云居院宋塔。那座塔似乎静默地守护着这个宁静的小村庄。当我的朋友们谈论修宪议案时,我突然意识到前清戊戌年至今已三百余年,如若每次都伴随着重大历史转折点,那么历史是否自有其节律呢?我轻轻地题诗于石阶上,以此作为对历史节律的一个简单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