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栖霞山的高僧塔林 首现比丘尼寿塔
在南京有着很多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有一处保留最为完整,那就是栖霞山的“高僧塔林”。而这里未曾被开发过,依旧保持着比丘尼寿塔等大批的古物,要不要一起去探寻看看呢?
四座寿塔基本保存完好
昨天上午,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栖霞山,在栖霞文史研究者张智峰的带领下,见到了这批寿塔。寿塔一共有四座,分布在石头墙砌成的塔园内,寿塔一大三小。其中,一座小寿塔的塔刹已不见踪迹,其余保存完好。张智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说,这四座寿塔分别是,下关保国庵第二代修慧禅师、第三代愿清禅师、第三代愿生禅师和第三代愿慈、愿提禅师的寿塔。僧塔是供奉和安置舍利、和各种法物的塔,一般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寿塔与佛塔相似,也是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由于人迹罕至,寿塔保存都不错。走近看看,发现每一座寿塔上都有铭文。
南京栖霞山的“高僧塔林”
最大的一座寿塔上的铭文为:“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上修下慧参禅师寿塔”,下款:“中华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塔的四周还雕刻精美的莲花瓣。其他三座寿塔上的铭文也都清晰可见。据介绍,四座寿塔都建于1936年,从铭文来看,立塔者是“心法”“达祥”等人,“心法”“达祥”等人是“修慧”禅师的剃度。而佛教在某种场合下,常常把剃度书写为“薙染徒”。
栖霞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宏说,栖霞山曾经发现过多处高僧塔林,但比丘尼寿塔确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栖霞山历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栖霞寺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通过铭文查阅“牵”出往事
随后,在张智峰的带领下,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另一处比丘尼寿塔遗迹处。这一处比丘尼寿塔,与刚才看到的四座寿塔相距不是很远。在一片竹林丛中,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了地上躺着一些僧塔的石构件,粗略地数了一下共有三件。这一处寿塔,仅剩下棱柱形状的塔身,且长满青苔,高约0.5米。记者察看一番发现,有一面上镌刻着文字,“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修智悟/修净禅/修全寿/公塔”,塔身的背面也有文字:“中华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本性等敬立”。很显然,这一处寿塔与前面所看到的寿塔是同时期建的。
南京栖霞山的“高僧塔林”
张智峰说,发现寿塔后,他查阅了朱洁轩的《栖霞山志》,找到了“释修慧,下关保国庵主持,施田二百六十二亩”的记载。也就是说,当时修慧禅师等人曾将保国庵田产262亩,捐赠给了栖霞寺。除了这批寿塔外,张智峰说,在栖霞寺里还保存着一块二十八年(1939)九月立的《保国庵住持修慧施田记》碑。碑文记载了保国庵曾于十三年(1924),以慧净堂名义在江宁县第一区骆家渡小庄头村,购置田地,并将这些田产捐赠给了摄山栖霞寺律学院的事实。“寿塔可以理解为寺庙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张智峰说,寿塔为祝祷长寿之塔,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又称寿藏、寿陵。有这样一段渊源,栖霞山发现这批寿塔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栖霞山风景名胜区近日一批二十五年(1936年)比丘尼寿塔。这又让栖霞山成为了假日旅行不必可少的热门景点之一。